为何无志气
本文写于2014年12月5日
今天的年轻人,可说是毫无志气的,也没有人在生活中谈论志气,及时行乐的思想充斥在人们的脑中,眼前,耳里,口里,没有人愿意去十年寒窗苦,因为到处都是年少成名
,九零后亿万富翁
之类的宣传,人们都绞尽脑汁,挖空心思,削尖脑袋朝那里边儿扎,却毫不顾问一下自己,果真有那个心胸与德行吗?经济(钱)为主导的今天,人们都不屑于那所谓的士子德操,都以赶紧赚到钱为要事,却没有人考虑该怎样挣钱,以及怎样花钱。
韩寒与郭敬明再早两年还会被冠以八零后文学领军人物之类的称号,但走到今天,大家有目共睹,心知肚明,他们已越走越远了,或者说从一开始,他们自己对文学之认识就是混乱的,以致始乱终弃。我说这话与他们挣钱之类无关,而是从眼下他们所做的事来判断的,他们可以拍拍屁股与文学割袍,可坏的偶像影响,仍然残存,这会不会贻误那些尚无辨认能力的中学生,会不会给那些观念稚弱的父母再添一个错认识,想想都可怕。
有人说,韩之《三重门》,总也见到一些功力的,他应该不会被后世的文艺评论所抛弃,这一点,我可以通过自己的经历来解释一下。十五六岁之青春期,初识世界,对一切都好奇并充满激情。假使此书系韩之所做(此系悬而未决之公案,本文意不在此,故不赘言),那应该是不难写出的,我十六七岁时也曾写过那类书,论起来,恐怕比韩的立意与境界都高,但正如韩的偶像李敖批评的那样,只不过是一些感想罢了,问题的可悲在于是对那些坐十年冷板凳的伤害。今天看起来,老人之言,中肯且善矣。我个人走到今天,回看十六七写的所谓书,不禁脸红,于是,庆幸自己只写了一半儿,因为有好多立论自己都给推翻了,黄侃老先生的五十之前不出书,实在智慧之至。
在我所接触的九零后文学爱好者中,有不少人是着急出书,着急开会的,很显然这已成了潮流,定见不足者,就急急忙忙追潮流,因为他的本事,他的格局也就眼下那么点,他怕掉了队,自己就唱不响这台戏了。
不知道因为什么,我一向讨厌参加会议,我始终想不通,把天南海北的人聚在一起开会,除了劳民伤财之外,还有什么用处。今天这个时代,通讯发达已极,于是可以看到他们的每一步动作,我不参加一句言论,他们要搞,那就搞吧。因为我没有参加过这类会议,所以也不知会有什么内容,假如果然是要讨论 文学该向何处去?
之类的,那我应该赞赏一下,如果是增加每个人的贪嗔痴慢疑的,我么我的不参加,倒该赞赏一下。
诚然,在我所认识的九零后中,也有那么几位是不参加会议的,我们的心应该是通的,都是忧虑天下的,说实在话,我实难想象这会议怎么参加,一大群人坐下来,到底听谁讲,听他讲什么?我是一个农村人,从小到大并没有丰富的物质,因此在个人周围里,很清楚自己要什么,不要什么。任何时候,我也不会后悔没有参加哪个会议,或从另一个角度说我在限制个人的交游,知心朋友太多的话,实在也烦恼多多。
上边通过开会一事儿讲述了相当一部分九零后文学爱好者的情况,可以实话说,看不到他们的志向在哪儿?那么普通青年怎样呢,似乎情况更糟。
拿我身边的人来说,则整天手机游戏把他们侵占,一有空闲,不是玩,就是在谈论,何谈志气?为什么今天是个无志气的时代,一时半会儿我也说不清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