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书品人
本篇写于二零一三年十二月六日
最近我总是想:如果一个人逢人就劝读书的话,那么他是真的读书人。
真的读书人指的是有过此身魂化入书,与文字共同呼吸的经历,从读书中体会到的乐趣横贯生活,使自己在众生喧哗的现实里,以贴近自然的轻盈,灵动,在生命的脊背上,信步徜徉的人。真正的读书人是陈世卿那样的“临期上马无他嘱,多买诗书教子孙”,因此我把出于本能地劝人读书作为鉴定读书人的一个标准。
读书是一件极有趣的事,在这整个过程里,每一环节都是大有门道的。高中时喜欢上读书,并且我喜欢买书来读,这样可以让标记,眉批之类动作来的随心所欲,读后分类藏之,以便写时参考。这里的买书就是这件事儿的开端。
一个人买什么书读,大概也可以管窥出他的气质,性格,甚至未未。所以买书是一件需要亲力亲为的事儿,除非是开出确定书目,否则旁人是代买不得的。因为自己去买尚且犹疑品类,遑论“莫知我乎”的他人了。现在的图书种类繁杂,让人看得眼花瞭乱,如果没有李敖那“是不是真鸡蛋,闻一闻就知道了”的功夫,那么买回家大呼上当的事儿就会经常发生了。
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,记得那是高中的某一天,我兴致勃勃地拿出前几日买的书《读书献疑》打算阅读,我端详着书本,封皮上写着“大学生读本”,我于是暗自欢喜,自己这么早就在读,先看序言(此系坐着朋友所写):“除了名气,他的文章不在国内哪一位活着的大家之下…”。“临末,我想再说一遍,每一位有文化的中国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”。上这么多年学,我自觉还是有点文化的,那还有什么说的:“听人劝,吃饱饭”。读吧。我翻开读第一篇,读完没什么感觉,但稍有疑虑,其行文简单流畅,只是有些观点未免偏激。我于是又看了两三篇,只觉得第一辑已没有看下去的必要了,跳过看第二辑,亦复如此,再看三四辑,风格依旧。我边看边叹,这样的文字竟也出了书,真是浪费了纸张。随后立马自责:我竟买了这么一本书给自己看,是怕自己学好吗?对于书的内容我已不愿再写感受做批判。就拿误我至此的序言说几句吧,如果一本的内容本是垃圾,而房言却将其夸成令人垂涎欲滴的牛肉,这岂非诈骗耶?序音讲:“由于他不是名流,在外面发文章完全凭借实力,因而他每篇文章都深思熟虑,苦思冥想,想得非常透彻时才落笔,精雕细刻,一丝不苟”。而我读到的却尽是稚思童言,偏执之言,无论是思想的考量,还是问题的探究,都肤浅无肌,直自无思。简直令人失望适顶。我又想到它自命是大学生读本,不禁倒吸一口凉气。
我们买书,很多时候都会根据序言来判断,而我想,有相当一部分是不懂得序言是怎么写的。写成一部作品并出版,这个过程之难我是理解的,这几乎像十月怀胎一般,但是,我们写这部作品的辛劳与这部作品的价值之间,又有什么关系呢?作品的好坏该是由读者来评判的吧!但许多人根本想不到这一层,或是想到了却故意为之,这都会影响我们买书人的判断,因此我说,买书是一本大学间。
买书如此,读书则更是门学问了。以我现在的资历还谈不出什么好的读书方法。只是觉得年轻时候,尽量少读或不读“快餐文学”,因为一个人开始的时候读什么书,会深深影响他对文学的理解,一如一个人谈了什么样的初恋就会拥有什么样的爱情理解,什么样的爱情观一样,因此,慎择“初恋”就显得尤为重要了。
在我看来,读书是一个过程,是一个字句段章阅读,思考,并通过这些获得乐趣的过程,绝非是什么从头到尾翻一遍就看完了的结果。于是,从读书中我就体悟到了生命的真义在于过程,至于结果,则是庸俗群众挤破头去争的,快乐与不幸也正是从这里出发的。记得曾经读到过这样一本书《嗬,爸爸——初为人父的奇妙旅程》,从一开始我就被作者的幽默吸引,读之投入,每每开怀大笑,于是我私心之下,把本可半月读完的书硬是读了两个月,每一天期待但又克制,这本书对我就像大烟一般,作为的常人,我既受吸引又自我克制,以此有机调控来尽可能把欢乐,甜蜜之滋味延长。像这样的故事,太多太多。
书是人类挚友,与书打交通就等于与书交朋友。俗语说“交友交心”,如果你以真心真情相对,那就会收到千百倍的人生收获,而收获的过程,就是幸福的过程。因此我说,同人介绍书这位朋友的人,是懂书,知书的人。

